曾許下的狂言是否都已實現? 醫學系20年同學會感言

醫科24屆校友在畢業20年後,於2009年7月19日再次重逢。在校友會的熱心奔走與校友服務中心的協助下,醫科畢業20年同學會順利舉行。編輯部特別請到現任臺北醫學大學暨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學系第24屆 (711級) 的蔡尚穎醫師執筆,為當日的同學會留下珍貴的紀錄。(編按)

「彷彿只在昨天,才和你說再見,就這麼眨一眼,已經過了許多年。
你的一切都改變,再也不像從前,那帶笑的嘴邊皺紋已呈現;……」


1979年熱的很舒服的夏末,我升上台南一中高二很喜歡「闊別」這首歌,心想有一天歌詞的情境會發生在我的身上,那時選擇「丙組」每天夢想當醫生。1989年6月12日在台北社教館畢業典禮後,醫科24屆全班把學士帽往天空擲去的刹那,用10年的時間我夢想成真。而2009年7月19日是這群人的第一次同學會,想不到是30年呵,讓我終於進入歌中。

這次同學闊別20年後的相聚,最該感謝的是熱心的彭光勳(當年同學現在都是院長、主任、或教授,所以每人職稱我就全部省略了)。在繁忙的診所業務之下,他努力的透過網路、電話追蹤與同學口耳相傳,幾乎把全班同學都聯絡上了。尤其規劃這次的體育交誼、茶敘、連絡以及包辦綜合大樓地下一樓的歐式自助餐晚宴;此外目前在長庚醫院的褚柏顯成立部落格,更加強了聯繫的功能。南部的張宏志也功不可沒,校長室徐仙中秘書以及張美華小姐全力幫忙以及協調行政單位,終於這一天就這樣有91位同學報名,包括也有遠從美國專程全家返台的王迎椿、李智仁,總共連家眷超過150人。我負責在附醫最新的第三醫療大樓大廳報到集合,用一張全國地圖另貼上一小小的美國地圖,來報到就在一張小貼紙寫上名字,貼在地圖上自己工作的地點,看看當年窩在北醫的一群人,像種子般可以散撥到哪些角落。

人多所以由我和鍾啟禮分成兩隊校園巡禮,當年熟悉到不足為奇的校門、百米道、鐵皮屋已不復見了,所以還可以懷念的是重回2104教室,大家紛紛憶起以前上課最常坐的位置在哪裡。每個人坐在暌違20年的位置上拍照留念後都不想離開,起身那一刻的椅子碰撞聲,有人說:「就是這個聲音,20幾年沒聽過了!」。或許以後同學會應該在2104教室舉辦,因為當年大一迎新就是在此,北醫生活就是由此開始。


邱校長報告學校現況、曾啟瑞院長、謝銘勳系主任致歡迎詞,然後是本班林政宏的薩克斯風伴奏下唱校歌,以前我唱到麻痺的「上醫醫國,博愛濟世,勤學莫負少年時」,現在唱得快哽咽,多年以後才知道,這期許是如此的崇高以及深切,又令人覺得光陰飛逝,捨不得的年少已遠去。然後, 20年沒有合奏的三把小提琴吳銘斌、李智仁、張宏志的「部份即興」伴奏下,播放由彭光勳「挖掘」而王立光整合的全班同學近照與現況PowerPoint檔。當年攝影社的我覺得有義務替大家紀錄醫學院的生活,因此,我播放另一段PowerPoint檔,從20年前擲學士帽前的錄影機攝下的每人身影拉開序幕,配合著音樂「闊別」、「我多麼想念你」以及「再出發」做一個回顧,時光回到大一迎新活動、註冊、穿青蛙裝上體運課打跆拳、領講義、實驗課、解剖課、病理跑檯子、寄生蟲考「混」蛋、分發、畢業考、放鞭炮、校外聯誼、也重新回到已消失的校園。


「曾許下的狂言是否都已實現?」是「闊別」這首歌最後一句歌詞,這些年來我一直用這句話反覆問自己,上課時我也會鼓勵學生趁年輕要「許下狂言」且真的努力去做,即使沒有達成,但結果一定會比漫無目標來的好。這次相聚,大家平均都超過45歲,人生下半場早已開始,同學們八成是在負責基層醫療的診所或群醫中心執業,此後人生或許不會有太大變化,應已無狂言可許,所以「年齡是一個數據,而年輕是一種心態;預祝大家成功追求影響力!」,是我結束懷舊相片之旅的最後一行話。

而我也迫不及待的去問我那些老死黨:「看病人以外,你現在都在做什麼?」
(文/蔡尚穎 醫學系第24屆 711級)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友訊息。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