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器險釀禍,北醫附醫&台北福星扶輪社助女患者擺脫電擊夢靨

55歲趙女士因致命性心律不整,7年前接受體內心臟去顫器(ICD)植入手術,最近去顫器導線出現少見的毀損狀況,時常不正常電擊,趙女士一天最多被電7次,痛不欲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由心臟內外科及麻醉科組成醫療團隊,歷經4小時手術,成功克服術中可能出現大血管及心臟破裂的風險,將就有毀損之導線移除,並順利置換導線,讓趙女士回歸正常生活。

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施俊明表示,趙女士罹患的心室頻脈,與心室顫動同為最致命的心律不整,發作數秒內就可能昏倒,持續數分鐘就會引發腦損傷甚至猝死;7年前她曾因心律不整發作引發車禍,一度面臨生死關頭,經醫療團隊搶救後,於心臟植入去顫器,心律不整發作時可放電刺激心臟,讓心跳恢復正常。

不料,趙女士的去顫器數月前出現異常信號,原本該是救命工具的去顫器反而成為不定時的電擊器,趙女士苦不堪言,生活嚴重受到影響。施俊明副院長評估後決定移除其體內的毀損導線並放入新導線。由於導線已放置長達7年,可能與血管及心臟沾黏嚴重,術中面臨大血管及心臟破裂的風險,手術難度極高。【左圖:施俊明副院長(右)說明趙女士術後恢復狀況】

施俊明副院長整合多科醫療人員,並透過即時食道超音波監測,順利移除損毀導線並植入新導線及去顫器,展現北醫附醫團隊的頂尖技術。趙女士體內的去顫器目前已能穩定控制心室頻脈且無不正常電擊,生活品質得到重大改善,日後只需每3個月回診追蹤即可。

由於去顫器導線損毀的情況並不常見,且移除導線醫材費用約需15萬元,目前並非健保給付範圍。臺北福星扶輪社得知後,考量趙女士的經濟狀況,特別提撥專案經費贊助本院,購置手術需用的新式導管,協助趙女士重拾健康人生。病人、其家人以及北醫團隊都很感謝扶輪社之善舉。

施俊明副院長解釋,隨著飲食西化、人口老化,國內心血管疾病的病患明顯增加,裝置體內去顫器的需求也隨之上升。根據國外的觀察型研究,導線使用6年以上的毀率僅2%,臨床上並不多見;若遇導線毀損或感染,傳統多採用外科開心手術,病患復原時間長,術後須住院2~3週,現今由心臟內科透過微創導管移除裝置的方式即可處理,病患術後住院時間縮短至4~5天。【右圖:施俊明副院長(右)頒發感謝狀予台北福星扶輪社社長當選人張景峯】

施俊明副院長提醒,導線一旦發生毀損,不僅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也會面臨生命威脅,因此,病患於體內植入去顫器放置後,務必定期回診檢查去顫器電池電量及導線情況,以維持去顫器正常運作,防止猝死。(文/北醫附醫)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