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仁教授學術分享:雷射醫學研究成果與學術研究發展

張承仁教授為本校醫學院外科學科臨床教授,曾任職於長庚大學及長庚紀念醫院,於2015年12月至臺北醫學大學任教,現擔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自1994年鑽研雷射醫學研究至今,日前更將雷射醫學研究延伸至生醫光電及電漿等相關領域,以期對傷口照護、血管性病變(血管瘤)及癌症治療能有所幫助,相關研究成果曾獲得國際學術界之肯定。

其雷射醫學研究成果及對後續臨床及學術研究發展,概述於后。
1.病灶內雷射光凝法及上皮冷凍治療血管瘤與血管病變:對於複雜性血管瘤及血管病變,如:阻塞、潰瘍、出血、感染等症狀採取積極的雷射治療,以提高療效,減少療程,減低病人的痛苦。

2.靜脈內雷射光凝法:將雷射光纖置入曲張的靜脈內,造成其萎縮,如此除了傷口微小、減少病人痛苦、恢復亦快。

3.腺管內雷射光凝法:針對腦部外傷或腦性麻痺患者的多唾液症,與復健科合作下發展出之雷射手術。此種微創性療法,除了有上述如病灶內雷射光凝法之優點外,亦可因腮線經雷射照射萎縮,唾液減少後有利於復健,如articulation、swallowing及speech therapy進行。【右圖:張承仁教授】

4.內視鏡合併雷射之手術法:可在內視鏡的導引下,利用雷射進行腫瘤摘除、肌肉切割、肌膜縫合的微創手術。除了傷口小、流血少,可減少病人的痛感,並提高療效縮短復原時間。

5.光動力治療及診斷:除確知某些光顯劑於細胞內所在的位置,並了解其造成標的細胞(如微血管內皮細胞及鱗狀上皮細胞癌)死亡機制。在動物實驗以光動力療法治療,可為日後臨床治療血管病變及癌症病變得基礎。

6.噴射冷卻式表面降溫合併銣雅各雷射於耳軟骨之研究(NMRPG340661、NMRPG340662)及噴射冷卻式表面降溫合併半導體雷射於豬肝之研究(NMRPG376311、NMRPG376312、NMRPG376313)。【左圖:遠紅外線熱像儀偵測雷射於生物組織之熱效應】

7.LED光促進傷口癒合作用機轉的探討。(文/研究發展處整理)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