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防疫衝擊下,北醫大持續全面國際化

回顧臺北醫學大學的歷史,一向在艱困中成長、在挫折中奮進,2020年為立校60週年,全球正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禮,雖然醫療院所首當其衝,要肩負起防疫的第一線把關重任;北醫校院同仁更是不畏艱辛地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與教育部各項措施,與全民共同對抗疫情,今天在臺灣的防疫成績享譽國際之際,北醫也與有榮焉。

而這幾年,北醫在持續深化國際盟校實質合作、強化國際研究、提升境外學生人數、延攬優秀外籍教研人才等方面的努力也頗見成效。目前國際盟校遍佈33國、計有237所,除美國與日本外,與歐洲、東南亞、印度等地的盟校也大幅成長;並以校級重點國際盟校及一學院一重點國際盟校的方式加強實質合作,再從師生交流、雙邊人才培育、舉辦聯合研討會、共組研究團隊到建立區域學術聯盟,逐步地強化國際研究合作。

今已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凱斯西儲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及法國里爾大學,分別組成癌症及婦女疾病學術聯盟、轉譯科學學術聯盟、胸腔醫學學術聯盟及神經醫學與組織工程學術聯盟等。境外學生來自五大洲、33國,107、108學年皆逾600名,佔全校學生比例達10%;此外,還延攬了美、法、英、義、韓、印、馬、越、巴、尼等11國、計19位外籍教師,每位都是菁英中的菁英。【左圖:北醫大的境外學生來自五大洲、33個國家】【右圖:林建煌校長(左)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國家心肺研究所的Dr. Kian Fan Chung(右)交換兩校研究中心合作意願書】

19位優異的外籍教師中,如美籍藍亭(Lane Timothy Joseph)教授、法籍白台瑞(Thierry Pierre Robert Burnouf)教授現在分別擔任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主任,以及醫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及國際生醫工程博士學位學程主任等要職;而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英籍的藍迪尉(David Jon Lundy)助理教授,與醫學人文研究所美籍的蕭玫凱(Malissa Kay Shaw)助理教授,則於2020年年初獲得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為期3~4年的補助,補助金額分別為1,500萬元及550萬元。醫學資訊所印度籍的雪必兒(Shabbir Syed Abdul)副教授,也在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COVID-19黑客松競賽」中,以「居家快篩評估APP」脫穎而出。【左圖: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的藍亭院長(右)與韓籍明志煥副教授合影】【右圖:醫學工程學院白台瑞副院長(右)獲頒2019年國際血漿製劑協會獎】

北醫大在2020年世界大學排名中:THE排名367名(國內第3)、QS排名379名;在亞洲大學排名方面,2019 THE排名64名,而2020年QS則名列74;2020在國際學術領域排名,QS領域排名中藥學及藥理學(75名)、護理學(85名)、醫學(142名)、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212名)、生物科學(333名)等5大領域表現傑出,而2020 THE領域排名中「臨床、臨床前期與健康」為全球第156名(國內第2)。 今年首次參加2020 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即入榜前400,其中「健康與福祉」更名列全球第18名。【左圖:左起林建煌校長頒發獎勵金給楊伯康老師助理教授、蕭玫凱助理教授、藍迪尉助理教授等7位獲得科技部計畫的校內年輕學者】

今後,仍將持續營造國際化教育與學習環境,延攬及培育國際化卓越學術人才,積極推動國際研究合作,拓展國際知名度,將北醫大打造成享譽全球的高教品牌,期許10年後國際學生佔全校學生比例達20%,而外籍教師佔全校教師的比率達10%,讓北醫大成為具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醫學大學。【下圖:冀望北醫大在2030年已成為具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醫學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林建煌謹誌2020/5

分類: 前期, 前期:發行人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