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技藝在人類文明中有悠長的歷史,但大家的印象中,似乎總與老屋廟宇或傳統慶典儀式相關連,究竟在現代生活中,剪紙與日常的見聞感知能夠激盪出甚麼樣的火花呢?本校人文暨社會學院人文藝術中心在2015年11月25日的「人文與藝術工作坊」邀請到「葫蘆剪工作室」鐘雲珍老師,帶領在場的師生們一同體驗剪紙的妙用與樂趣。
一把剪刀、幾張紙片,「隨處可取,隨手可剪」的生活理念是鐘老師的開場白。
從大學就讀廣告系,隨著發想和創作畢業專題的過程,到進入研究所攻讀藝術教育,因緣際會下決意創辦個人工作室,至今方才20出頭的花信之年,鐘老師的豐沛的創作力與行動力已令在場的聽眾佩服不已。
【左圖:鐘雲珍老師(右)與同學現場作品合影】
【下圖:鐘老師忙著幫得獎同學留下剪影】
逾200位師生跟著投影片上的步驟,由基本的六角雪花對稱圖形開始,開始動手創作剪紙圖案。鐘老師一面環視在場的師生們,一面細心地解說注意事項,時而專注凝視一旁的女同學,時而靈動地運轉著彩紙和剪刀,原來她正在為前半段課程中有獎徵答的得獎者留下剪影。在完全不打底稿的情況下,只見她在投影螢幕和講臺前或暗或明的光影間輕挪步伐,偶爾提醒同學們幾個關鍵的要點,目轉神移,一雙巧手卻從未停過,確實是「游刃有餘」。【下圖:由基本的六角雪花對稱圖形開始(左圖),同學在各自的構思和創作下,有著完全不同的創作成品(又圖)】
完成了第一階段練習的同學們紛紛展示自己的成品,從彼此觀摩的過程中,大家都對相同的材料在各自的構思和創作下居然能有如此殊異的結果感到驚喜。隨著現場此起彼落「哇~哇!」的讚嘆聲,老師引導同學們進行第二階段的卡片製作,除了投影片中準備好的圖版以外,許多同學已經逐漸能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技巧,開始加上自己的創意變化,期中考的疲憊,就在一波又一波的讚嘆和笑聲中消失無蹤了。(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藝術中心)【圖:在鐘雲珍老師的指導下,課堂同學聚精會神動手剪紙,工作坊的策畫張錯教授(右2)及鄭穎老師也出席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