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藝術中心主辦的「人文與藝術講座」,2015年12月2日邀請《藝術家雜誌》創辦人何政廣先生,於本校誠樸廳暢談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故事,他也是本年度金鼎獎的特殊貢獻獎得主,以《藝術家雜誌》的創始為起點,分享臺灣藝術發展的每個10年,並抽樣性地選介幾位代表性畫家和他們的作品。
1950年代的臺灣不只在政治上遭逢政權的動盪,更在文化上經歷了生活型態與美感價值的交織,出身日治時期的畫家們受西方印象派畫風影響;而隨國府遷臺的畫家們則承襲了中華傳統的水墨技法,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情感認同,繼之身處於歷史事件的激變中,藝術家們以創作直接地表現他們對時代的感受與回應。【左圖:《藝術家雜誌》何政廣先生演講實況】【右下圖:聽眾反應熱烈】
1960年代,臺灣與美國政治和軍事上的結盟,也連帶注入了文化和藝術的新潮流,抽象表現主義的引進,使得現代主義風格在臺灣開始興起,但隨著臺美斷交等一連串的外交挫敗,1970年代由超寫實主義引領出一波鄉土寫實的藝術作品,也使得素人創作者首次受到重視。1980年代解嚴後,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開館,國外作品的設展及旅外歸國的創作者們,將前衛藝術的概念與技法一併展現於國人視野中,臺灣美術逐步迎向豐收期,乃至其後臺灣藝術主體性的探詢、錄像藝術與新生代崛起、全球化時代與國際藝壇接軌、直到多元呈現的當代藝術,以「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為創刊連載主題,臺灣藝術發展進程的每個現場,何政廣先生與《藝術家雜誌》都未曾缺席。
以宏觀的歷史來看40年,還稱不上長久,但是對於臺灣這個經歷了異族殖民、政權轉移、戒嚴管束,乃至民主開放的島嶼來說,40年的歲月流轉,有太多複雜而深厚的事件與印記。以報導優秀的藝術家與展覽為己任、做為臺灣與國際藝術資訊交流傳遞橋樑的《藝術家雜誌》,從1975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的堅持,在眾聲喧嘩的現狀中更叫人動容和感佩。【圖:何政廣先生慷慨贈送當期《藝術家雜誌》及《臺灣當代美術通鑑》予現場每位聽眾】
人文藝術中心於今年12月16日、23日將邀請著名詩人鄭愁予先生以及美國南加大文學藝術與科學學院Sonya Lee副教授演講,敬請期待(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藝術中心)【下圖:何政廣社長(中)與王庭玟主編(左2)、鄭穎副教授(左1)、人社院學院經理翁夢遙(右2)以及張錯講座教授(右1)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