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鵲橋計畫」選送醫學生至國際知名大學短期進修,致力培育國際化頂尖醫學人才

本校醫學院的「鵲橋計畫」於2019年7月至8月期間選送12名醫學系學生,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頂尖研究室進行國際研究,醫學院並於10月14日、15日舉辦研究成果分享活動。


【上圖:郭漢彬院長(前排左1)、陳志榮副院長(後排右1)、陳適卿副院長(前排左3)、劉燦宏副院長(後排左1)為12位醫學生行前勉勵餐會上合影】

醫學院為鼓勵師生出國拓展視野,了解國際頂尖大學學習環境與方式,自2018年起積極開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哈佛大學的合作案,並透過施益民校友和蕭俐俐校友作為雙邊的窗口,媒合雙邊的師生。終於2019年暑假起,正式安排12位學生前往這兩所學校進行2個月的實驗室學習。學生回國後,將成為雙邊研究合作的種子,建立國際級教學與學術合作的橋樑。

醫學院郭漢彬院長也自2019年起設立「鵲橋計畫募款基金」,此次每位學生獲得新台幣10萬元的獎助學金,補貼他們在美國的生活開銷,也特別感謝業界與校友們的捐資,讓同學們能心無旁鶩的學習。未來將持續推動此專案,並鼓勵師生參加,2020年起將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合作。(文/醫學院)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陳聖妮、梁峻瑋、邱慧琳、戴文心、陳芝寧、白耕豪、劉建平同學心得分享
陳聖妮:必須說這次的實驗室交換真的是很美好的經驗!雖然一開始到了巴爾的摩(Baltimore)因治安狀況差而感到擔憂,但很幸運地在諸多師長的幫助下,讓同行的同學們在生活舒適度不輸臺北。學習上更是收穫良多,我很幸運地遇到學識豐富的Dr. T.C. Wu、對教育很執著的Dr. hung、對臺灣學生很照顧人的實驗室同仁,還有很願意教導我每個實驗或是研究理論的mentor,這些人的組成真的令我收穫滿滿,甚至很想一畢業就去約翰霍普金斯修讀博士學位!【圖:五年級陳聖妮同學】

梁峻瑋:此次的經驗非常難得,讓我們能實際窺見國外實驗室如何產出研究及實驗成果。我覺得目前的安排都相當好,譬如我們7個人分屬不同實驗室,除了需各自融入研究環境,而不同領域及主題的實驗室,也讓我們回國後能分享各自的見聞,開闊彼此的眼界。然而,兩個月的時間對於研究來說太短,不足將一個小而美的研究計畫做到完善,期望未來學弟妹參加這個研究交換計劃時,能有更長更充裕的時間而得到更完美的產出。

邱慧琳: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驗室待了兩個月,一晃眼時間就過了。這次經驗得到滿滿的收穫,無論是在實驗室跟組員一起學習和討論,或跟同學們體驗巴爾的摩的當地文化。非常感激學校提供這麼獨特的機會讓我們學習,開闊眼界、看看外面世界;學習過程中不僅操做實驗室(Wet Lab)的技巧進步了,還學會製作微流體晶片、在醫學工程實驗室跑表觀遺傳分析(epigenetic profiling)。我想在此謝謝學校及師長們對我們的支持和照顧,也謝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師長的協助、照顧。如果學弟妹對研究交換計畫有興趣,可以把握這個機會申請喔!【圖:四年級邱慧琳同學】

戴文心:從校內申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申請,到實際來美國生活,一路上受到很多師長、學長的協助,過程都相當順利,而暑假也真的過得非常充實,是一個很棒的學習體驗。我從沒想過我在北醫就讀的期間,會有到世界頂尖大學學習的機會,而實際上走一回,也發現收穫遠比想像中豐富。我非常感謝學校與系上的師長們給予我們這個機會,如果以後也有學弟妹參與類似的計畫,我很樂意與他們分享我的經驗。

陳芝寧:首先要感謝醫學院師長們,從計劃初期的規劃到人選名單確認後,協助準備各種申請文件及尋找當地住宿和生活指南等,在學校縝密的規劃與安排下,讓我們有這次難得的機會,可以到享譽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研究計畫,同時也十分照顧關心每位學生的交通與生活,讓大家無論是行前、研究計畫過程或是當地生活上都非常安心。這次計畫最重要和最有收穫的部分莫過於在實驗室的學習,包括能和指導教授施益民教授與王天麗教授貼身的討論,向實驗室指導學長學習各方面的實驗技巧,及與實驗室成員的互動和分享研究經驗。

白耕豪:我們是第1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交換的北醫醫學生,能有如此良好的學習成果,要感謝校方與施益民教授的安排,讓我們能夠在有治安問題的巴爾的摩快樂學習,不受當地高犯罪率的影響。若未來計畫能夠延續,或許可以建立交接的專屬群組,身為先鋒部隊的我們一定義不容辭地分享食、衣、住、行的經驗,從申請到當地的生活,甚至實驗室的技術等,做完善的傳承。我相信除了能讓學弟妹儘早融入當地生活外,也能因為少了摸索更有充分地時間投入研究,專注學習,甚至將兩個月的成果發表論文,讓研究計畫更加完整。【圖:四年級的陳芝寧同學(左圖)及白耕豪同學(右圖右)】

劉建平:兩個月的時間像夢一樣,在美國的時候可以說時刻充滿幸福、感謝,可能有點誇張,但我真的很開心、很感謝這次的機會。在異國時帶著旅人的眼睛,看甚麼都能特別細膩,也能好好的感受,希望自己回臺灣後能把這些都好好放在心裡不要遺漏了,很謝謝學校這次提供的機會,如果有需要我的微薄之力幫忙的儘管使喚我,太謝謝了。【左圖:四年級的劉建平同學(左)、梁峻瑋同學(中)和五年級陳聖妮(右)一起下廚】【下圖:施益民教授(左1)及其團隊與北醫大同學在約翰霍普金斯合影 】

▓哈佛大學:張皓雲、曾則皓、張雅婷、王昱翔、馮慧芝同學心得分享
張皓雲:實驗宛若一次次輪迴,無法保證每一次都得到預期中的結果,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科學並非毫無邏輯,總能追溯並拆解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並給予思考流程和技術層面上的修正,我在這裡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思維模式的啟發!做實驗本身是一段學習與失落共處並再接再厲的歷程,兩個月在研究人員眼中是非常短暫的,與其說是驗收結果,不如說是一個訓練過程,挑戰我們時間規劃以及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力求精準,而唯有拋下既有的目標導向,才能更享受在每個步驟實行的當下。【左圖:作實驗中的四年級張皓雲同學】

曾則皓:這一次至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經歷,讓我了解到哈佛為何是頂尖的學術殿堂。兩個月中,我以最嚴謹的科學精神探索醫學領域的無限可能,亦在Dr. Hsiao安排的臨床見習機會裡,了解如何在生老病死的現場中,充滿人文溫度地陪伴每位病人、落實自己作為醫生的使命。感謝北醫的師長接洽安排,讓同學們的學涯可以充滿各種可能性,也感謝Dr. Hsiao和實驗室的大家。今年得到Return offer後,明年我將再次赴美,希望延續鵲橋計畫的精神繼續努力、精益求精,榮耀自己更榮耀北醫。【右圖:專注於實驗中的三年級曾則皓同學】

張雅婷:這次的暑期實驗室學習,讓我學到不一樣的研究過程及態度,多了更多的熱忱與堅持。每天早上8點多就到實驗室一直晚上待到10點,就為了搶實驗操作臺以及看細胞、跑實驗「Western Blot」,思考每一個步驟的緣由及與自己預期不相合的結果,開始了解原來研究是這麼一回事,也感謝在哈佛給我很多幫忙的老師們及同儕,讓我兩個月都能夠順利的享受做實驗及研究的樂趣。相信未來,有機會我會再往這方面精進,這個暑假,教會我最重要的並不是實驗,而是一種對研究的熱情。

王昱翔:我認為在美國更要敢講敢做,美國學習文化確實與臺灣學生的害羞內向不同,而主動學習是最關鍵之處。Dr Hsiao告訴我們,在一場實驗室會議中不講話等於沒參與,而要能夠加入討論,就必須全神貫注聆聽講者,循著脈絡思考問題。最後,我想再放上Karol告訴我的話「It’s always bad to pretend to know something」 (絕對不要不懂裝懂),在學習方面勇敢積極不會錯。在時間安排上,我希望能夠更明確的區分出工作與休息時間,休息時,就拋下工作帶著「google map」往外走,用「yelp」尋找美食,體驗美國人生活。【圖:五年級張雅婷同學(左圖左)與王昱翔同學(右圖左)與實驗室師長合影】

馮慧芝:交換計劃結束後歸國,我彷彿返回現實,回到了平凡卻其實不凡的生活。在美國的兩個月像是快速播放的一場夢,還來不及好好記下每個瞬間、每份感動、每個細節。回過頭來,我覺得若要在交換計劃中獲得最多,就是要帶著一顆開放和願意學習的心前往。不要一開始就設定自己要學到什麼,因為那只會變成一個框架、一種局限。這一趟,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一群對醫學充滿熱血的人。我的室友們、實驗夥伴、實驗室的同事及朋友們、導師蕭醫師與Dr. Azzi和住院醫師Dr. Salem。這段交換旅程,感謝大家的陪伴,才有我的成長。【左圖:四年級馮慧芝同學(右)與Dr. Paul Salem合影】【下圖:蕭俐俐醫師(中)與5位同學合影,左起王昱翔、張皓雲、蕭俐俐醫師、馮慧芝、曾則皓、張雅婷同學】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