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於2015年11月獲得衛生福利部通過「104年度兒科重難症醫療照護團隊獎勵方案」申請,在全國67個團隊申請案件中,北醫大體系兒童腦瘤團隊為全國5家獲得此項獎勵的兒童癌症團隊之一。
癌症是我國全年齡層第一大死因,在兒童方面,過去事故傷害死亡經常佔據第一位,但隨著社會對兒童事故傷害預防的重視,自2013年起,我國兒童事故傷害死亡已退居第二位,改由兒童癌症佔據死因排行榜首位。在兒童重難症當中,兒童癌症是最具代表性的疾病,而兒童腦瘤則是其中相對常見且不易治療的類別,亟需發展團隊照護、創新治療,深入研究並發展國際合作,以提升治療品質與成效。【左圖:黃棣棟教授(中)加入附醫服務陣容後,旋即邀集各科專家成立跨領域的兒童腦瘤照護團隊】
臺灣每年約有500至700位兒童癌症新發病個案,兒童癌症患者當中,約有22%為兒童腦瘤病童。在社會力量與政府施政的雙重努力下,我國兒童癌症的治療總體成績均不斷進步。1982年兒童癌症基金會成立,陸續推動9項兒癌的治療方案(惟不含腦瘤),加上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後,兒童白血病、淋巴瘤的死亡率已顯著下降;同樣地,近年來兒童腦瘤的死亡率也隨著降低,但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兒童腦瘤標準化的治療指引(treatment guidelines),顯示在治療成績的提升方面,確實還有進步的空間。
北醫大醫療體系於2013年6月成立兒童腫瘤臨床團隊,在醫學科技學院梅傑斯講座教授(Dr. James S. Miser)指導下,推動團隊照護、個人化醫療、領航護理與轉譯研究等。2015年1月兒童神經外科專家黃棣棟教授加入附醫服務陣容後,旋即邀集各科專家成立跨領域的兒童腦瘤照護團隊,共同投入高品質的病患照顧。除了為病童提供兒童腦瘤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外,並定期召開兒童腦瘤團隊會議,進行深入的個案討論。【右圖:臺北醫學大學兒童腫瘤臨床團隊成立記者會合影】
兒童腦瘤團隊是高度專業化的臨床照護團隊,結合兒童神經外科、兒童神經影像診斷、小兒神經、小兒腫瘤、兒童神經放射治療、復健與支持團隊等專業,透過跨領域合作,為病童提供先進、友善、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根據我國本土研究資料顯示,年紀小的嬰幼兒腦瘤診治有更多特殊需求,也應致力減少治療相關的毒性,並長期追蹤病童的生長發育、神經認知與社會適應等。
此次獲得衛福部獎勵方案的肯定,除妥善運用補助經費,以現有團隊為基礎,發展國際水準的臨床服務,並規畫導入高品質的團隊照護,推動「兒童醫療輔導師」(child life specialist)、生物/心理/社會全面評估、兒童友善醫療服務與設施等,結合創新研究與國際合作,提升兒童腦瘤醫療品質。期待本校兒童腦瘤團隊未來能在我國兒童重難症醫療網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增進臺灣特色醫療與人道救援的國際聲望。(文/劉彥麟,臺北癌症中心主治醫師)【左圖:兒癌團隊與病人家屬討論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