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仁、劉豫川、許明照、蔡佩珊等教授,獲選北醫大104學年度特聘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104學年度第2屆特聘教授的遴選,分別由臨床醫學研究所陳亦仁教授,醫學系生物化學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劉豫川教授,藥學系藥物科學學科許明照教授,護理學系蔡佩珊教授當選,聘期自104年8月1日起至107年7月31日止。

特聘教授每年5月徵選,得由本人或系所、學院提出,經校、內外學術及特聘教授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審查結果提送校教評會通過後,報請校長核定後敦聘之;通過的名額以全校教授總數10%為原則。

本校為鼓勵專任教授致力提昇學術水準,爭取更高榮譽,2014年2月訂定了「臺北醫學大學特聘教授設置辦法」,由年資滿3年(含)以上的教授,凡具下列基本條件之一皆可申請:如曾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或特約研究人員,或在3年(含)內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5年內曾獲科技部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主持費共達3次(含)以上者(原獲國科會甲等獎者比照辦理),以及依本校「教師彈性薪資實施要點」第3條第4至7款規定,連續3年領有彈性薪資者等。歡迎校內教授積極爭取這項榮譽。(文/人力資源處)【圖:閻雲校長(中)頒發特聘教授聘書予劉豫川教授(左)、蔡佩珊教授(右)】

■陳亦仁教授
從事醫師的工作,旨在解除病患的痛苦與煩惱。既然有幸身為一位醫師科學家,就責無旁貸,必須尋找醫療中遇到難題的解答。

成為一位心臟科醫師,我無知地進入了心律不整與心衰竭的研究領域。很幸運地同時接受臨床與基礎的訓練,讓我更能了解「From bench to Bed side」的研究樂趣(或者,是無助)。只要照顧病患時,浮現出令人不解的疑惑,都是一位醫師該嘗試去發掘答案的研究主題。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來幫助病患尋找更好的治療。的確,醫師的工作繁重、瑣碎、充滿不確定性並偶有一點沮喪與風險。然而若能透過研究來尋得更好幫助病患的方法,也是另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寄託。【圖:陳亦仁教授】

無庸置疑的,想像力是研究的靈魂,努力不懈卻是贏得機會的不二法門。永遠有未知的難題、未知的研究方法、未知的學問。這當然是非常大的壓力,常常使人不知所措,孤單無助,彷彿永無止盡的荒漠。幸好有伙伴們一同奮鬥,轉化成為激發整個團隊的契機。雖然結果往往不如預期,但探索的旅途,卻是生動有趣。分享個人的研究心情時,我常提到「研究的過程才是學術的無價之寶,不論結果如何,都能有所收穫。而成功的果實,雖然甜美,倒像是皇冠上的寶石,太過絢麗,令人迷惑。」

很感謝北醫大這幾年長足的進步,讓我這位北醫人愈發熱愛這個地方。常常跟國外友人介紹,自己研究工作的地點是距離101大樓最近的大學,「一個永遠看不膩的家」。今日榮獲得特聘教授的殊榮,是整個研究團隊奮鬥努力的成果,感謝一起共事過的夥伴,在同儕的喝采與悸動當下,心中不禁又悄然問起「能為北醫做些什麼?」這似乎叫人忐忑不安,又感到困惑了呢。(文/陳亦仁教授)

■劉豫川教授
學術研究是一條孤苦的道路,此次獲得特聘教授獎勵,對我們的研究團隊是一種肯定,對我個人更是莫大的榮耀,激勵我們更往前邁進。研究室之前主要從事利用金屬塊材以電化學法製造貴金屬奈米粒及其相關應用,包括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之研究,進一步開發SERS活性基材可檢驗出痛風病人關節液中單鈉尿酸鹽(MSU);以SERS活性基材提供痛風病人關節液中MSU檢驗的新方法,因不需純化程序,具有發展潛力。【圖:劉豫川教授】

3年前在偶然的機緣下,將研究主題移轉到貴金屬/陶瓷奈米複合物處理水,製備小分子團水(small water clusters)與其相關創新應用。結合以電化學法製造貴金屬奈米粒,及利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中貴金屬奈米粒的表面電漿激發所產生之熱電子效應,將水分子團中的氫鍵打斷以製造功能性且穩定之創新小分子團水,其性質有別於一般認知以強氫鍵作用的團聚水(bulk water),此小分子團水對氧氣以及氯化鈉的溶解度高,可去除自由基、抗發炎、具還原能力、蒸汽壓高、比熱明顯小於1,利用此小分子團水可更有效率且安全地應用於血液透析,亦可大幅增進電解水的產氫效率,預期可廣泛應用於化妝品、醫藥、醫美、生物製藥、能源、物理及化學領域。(文/劉豫川教授)【圖:閻校長頒贈劉豫川教授(左)特聘教授證書】

■許明照教授
個人自1986年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獲得藥學博士學位後,回母校服務迄今已近30年。期間除了教學服務之外,並積極投入學術研究。在這漫長的研究歲月,除了校方和歷任校長的支持,本人更積極尋求政府機構的計劃補助與廠商的合作計劃,充實累積研究能量。研究領域從早期藥物處方設計、製程開發,延伸至生物醫學材料、藥物標靶傳遞系統。

此次非常榮幸獲得本校「特聘教授」殊榮,除了感謝歷屆研究生們的付出,及何秀娥教授與研究團隊的貢獻得以累積足夠的學術成果外,尤其要感謝林山陽教授、江漢聲教授和蘇慶華教授們的提攜與鼓勵,使我的研究能量能不斷蓄積,視野更加寬廣;個人除了持續每年至少取得科技部的專題研究計補助之外,並多次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整合性研究計畫與經濟部學界科專研究計畫的補助。此次獲得校方肯定,覺得責任更重大;希望能以現今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積極整合各研究領域的人才,以開發新藥或舊藥新劑型為目標,期能有更多的成就回饋校方。【圖:許明照教授】

能榮獲為特聘教授證明老兵不但不死,而且還努力在退休前再創研究的里程碑,最後願以「研究的過程雖然孤獨與艱澀,然而探索過程中知識的獲得以及創新觀念的發現是快樂的」,與大家共勉之。(文/許明照教授)

■蔡佩珊教授
我的研究專長是生物與行為研究,探討壓力與自主神經系統在慢性疾病扮演的角色,以及身心療癒措施對於慢性疾病症狀改善的成效。研究方法包括臨床隨機試驗、利用大型資料庫進行流行病學觀察型研究、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等方法。本人在取得博士學位後7年順利升等教授,然後在教授第7年很榮幸的能獲頒特聘教授。在博士後共14年的學術生涯中,有12年是在北醫大度過的;身為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的校友,今年再獲頒特聘教授聘書,對個人的意義深遠,很開心自己的學術生涯是在母校茁壯,也感恩母校在過去12年來對我的栽培。【圖:蔡佩珊教授】

1998年我離開任教7年的長庚大學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進修博學位,於2001取得博士學位。感恩時任佛羅里達大學研究副院長Dr. Carolyn Yucha恩師對我的器重,讓我以博士生的身分擔任等同於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在3年的博士班學涯中,我體會到研究創新的樂趣,也深刻領悟到凡事從做中學才是最踏實的。取得博士學位後,在佛羅里達大學中擔任研究型助理教授,也順利獲得美國心臟學會5年的研究發展計畫。

在偶然的機緣,經醫學院陳建志教授推薦與護理學系張碧真副教授居中牽線,我在時任護理系系主任鄭綺教授及護理學研究所所長林佳靜教授的邀請回母校演講;爾後在兩位的竭誠邀請下,忍痛放棄美國心臟學會的研究獎助,於2003年回北醫大任教,這一切的發生應該是因緣聚合吧。當年剛回校任教時,醫學綜合大樓正規劃建造中;特別感謝當年盧美秀院長、鄭綺主任及林佳靜所長對我的提攜與包容,以及她們對我研究所需實驗空間與實驗器材採購的支持。【圖:閻校長頒贈蔡佩珊教授(右)特聘教授證書】

我的學術生涯一路走來認真踏實,對於實驗步驟及資料收集品質的要求極高,對研究生、研究助理的帶領與訓練也非常嚴格。非常感謝生物行為實驗室的成員,因為他們的努力付出及對科學研究品質的堅持,讓我能在研究成果上累積今天的成績。(文/蔡佩珊教授)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