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中心曾齡儀副教授,榮獲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2022年廖述宗教授研究獎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曾齡儀副教授,榮獲2022年第8屆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NATPA)廖述宗教授研究獎,其研究題目是:「醫療的現代性:近代臺灣大稻埕的西醫發展史」。

「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The Northern American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成立於1980年,由北美地區任職於學術研究機構的臺灣教授們共同成立,目的是促進臺、美之間的瞭解以及教育與文化的交流,同時資助與臺灣相關的學術研究。

曾齡儀副教授的專長是人文歷史,此次獲獎的研究課題是大稻埕地區的西醫發展史,該研究計畫的背景是近期臺北醫學大學申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畫」,計劃名稱為「大稻埕食藥振興,從全人健康到永續經濟」,期望以醫學大學的專業,統合校內教學、研究與推廣的能量,從大稻埕的食藥振興出發,結合人文社會、中草藥與營養學的專家,共同推動社會實踐之落實。【左圖: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曾齡儀副教授】

曾齡儀副教授是此計畫的協同主持人,多次與本計畫執行長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楊政達院長,前往大稻埕進行實地訪查,拜訪當地商家業者、學校、教會和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等民間社團組織,聆聽其需求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北醫團隊成員各依其專業,進行為期數個月的前期調查工作。曾齡儀副教授在田野調查與撰寫計畫的過程中,發現大稻埕扮演了臺灣醫療現代性非常重要的角色,開創許多的「第一」,例如:臺灣第一所綜合醫院「宏濟醫院」、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臺灣第一位齒科博士陳增全(增全齒科),以及臺灣第一位完成西式醫學教育的原住民醫師謝唐山(順天醫院)。此外,日治至戰後初期,大稻埕有為數眾多的西醫院與西藥房,如屈臣氏大藥房、太和堂藥房等,影響了臺北,甚至是臺灣的醫療發展。遺憾的是,大稻埕的醫療歷史與貢獻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著墨甚少,且缺乏完整專業的相關研究,殊為可惜。【右圖:臺北建成町林本源博愛醫院老照片】

曾老師的研究課題結合當今社會醫療變遷,特別是近年新冠肺炎的出現改變了全體人類生活,而臺灣在疫情中表現優越,傑出的公衛防疫政策與措施其實可追溯到百年前的臺灣,當時日本的殖民統治帶來了醫療的現代性,透過新式醫學校與醫院的成立,以及各項醫學試驗的進行,逐步奠定了近代臺灣的醫療基礎,其中,大稻埕更是醫學知識啟蒙與實踐的重要區域。

曾齡儀副教授表示,「人文學科」對於醫學研究亦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時間變遷,臺灣許多重要的醫學資料可能逐漸消逝,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有責任透過訪談、調查、書寫與出版,讓國人認識近代臺灣的醫學歷史。再者,作為一名醫學大學的教師,有責任讓學生瞭解近代臺灣醫學的發展歷程,並進一步將研究成果出版為歷史普及刊物,讓更多民眾認識大稻埕與西方醫學的深厚關係。(文/通識教育中心)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