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皮膚科施怡賢醫師說明施打疫苗常見的皮膚副作用

國內COVID-19疫情升溫,民眾踴躍施打疫苗,不過疫苗施打過後可能會有一些常見之皮膚副作用,分別介紹如下:

▓局部注射位置紅腫

研究顯示AZ疫苗發生局部注射位置紅腫之比例較低,不到2%,一般注射後紅腫會在疫苗施打後3天內出現。相對地,莫德納疫苗發生此項副作用之比例較高,第一劑後發生紅腫者就佔3~7%,第二劑更高達9~13%,症狀可能在疫苗施打後4天後才出現,這是可能是因為mRNA疫苗較易引起第4型延遲性過敏反應,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莫德納手臂」。【右圖:莫德納手臂」】

通常「莫德納手臂」會於4~5天後自行緩解,若有搔癢或疼痛時,可以局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或消炎止痛藥來治療。與蜂窩性組織炎不同,紅腫的原因並非細菌感染,不須使用口服抗生素。目前研究認為局部注射位置紅腫不屬於嚴重副作用,建議仍可以施打第二劑疫苗。

▓接觸性皮膚炎、蕁麻疹與過敏性休克

疫苗中常需添加賦形劑,來溶解、乳化主要成分,例如莫德納疫苗含有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AZ疫苗則含有polysorbate 80。若對上述成分過敏,就可能出現癢或皮膚紅疹的症狀,屬於第1型過敏反應,就像是電腦斷層使用的顯影劑,就含有與莫德納疫苗類似之賦形劑,有相關病史者,建議避開該疫苗。

目前疫苗施打統計中接觸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的比例遠大於過敏性休克,疫苗施打後只需原地觀察30分鐘,觀察是否有相關副作用,雖然口服抗組織胺只能壓制癢或皮膚疹,不能防止過敏性休克,但在觀察期間有任何異狀,現場醫護人員均可做緊急醫療處置。不過施打第一劑疫苗後4小時內,就發生嚴重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建議審慎評估第二劑是否仍施打同一廠牌疫苗。【左圖: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施怡賢醫師】

▓瘀青、紫斑或出血點

AZ疫苗施打常有引起血栓之罕見副作用,這類疫苗副作用除了血栓外,也常合併血小板低下,專稱為疫苗引致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prothrombot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也就是皮膚出現瘀青、紫斑、出血點、四肢末端蒼白冰冷,並合併頭痛、視覺異常、喘、胸痛或腹痛等等全身性症狀。嚴重時可能會需要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

因為瘀青、紫斑與肢端血栓難區分,建議就診由醫師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檢查。目前現有資料顯示COVID-19疫苗施打後發生之皮膚副作用,多半輕微可治療,若仍有疫苗相關之皮膚問題,歡迎至皮膚科門診諮詢。(文/施怡賢,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醫師)【右圖:瘀青、紫斑與肢端血栓難區分,最好經由醫師專業判斷】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